原訂於7月22日至26日登場的一年一度全台最大軍事演習──「漢光40號」演習,因強颱凱米侵襲台灣而提前結束,演習部隊就地轉換任務投入救災。今年漢光演習訓練內容與往年不同,以「無劇本」、「實戰化」、「加強夜間活動」為核心,但在專家眼裡,上述創新是否足夠落實?近年漢光演習不斷變革,一再宣稱更加「實戰化」的過程中,又透露出台灣國防的哪些重點與意涵?
凱米颱風登陸台灣前一晚(7月23日),被視為防衛重點的台北都會區內,百餘名國軍士兵仍在豪雨中集結台北市松山機場,以橫跨機場正下方的「復興北路地下道」為核心進行「橋隧檢管」訓練,內容包含交通管制、臨檢、模擬交戰。當這座位於市區的隧道於深夜傳出空包彈槍聲,不時穿插軍官大吼「火力掩護」,甚至嚇著了隔壁未封閉車道上多名機車騎士。
這是本次漢光40號演習期間,最後一場在台北市舉行的公開訓練,由負責守衛首都的憲兵指揮部規劃,並結合警方、民防單位和大量教召人員(後備役)參與。眾人在事前無法得知演習內容,只知道時間和地點,等到演習開始後,國防部參謀單位(統裁部)才會臨時公布不同課題,要求部隊依此完成任務。這種被稱為「無劇本」演習的作法,考驗的不只是現場指揮官反應,更可看出士兵日常訓練是否扎實。
但該晚暴風圈已觸及台灣本島,這批防守隧道的部隊為何風雨無阻持續演習?因為該地下道堪稱台北最重要的關鍵基礎設施之一,它不只是松山機場的運輸樞紐,其南側連接市區和捷運文湖線,北側則通往大直橋,橋的另一端正是國防部和俗稱「衡山指揮所」的國軍聯合作戰指揮中心。
相比往年漢光演習具有展示性質,經常公布新型軍備、擴大訓練場址,本次漢光40號自國防部長顧立雄於5月20日上任後,隨即傳出將採「無劇本」進行,強調「實兵、實地、實時」的實戰化訓練,並取消行之有年的假想敵部隊、本島火力展示科目,讓民眾常呼壯觀的軍演畫面變得單調,部隊實際上的任務卻更加複雜。
參謀總長為我國體制內的最高階軍職,負責執行國防部長決議的政策,因其職務牽涉眾多機密,照慣例並非立委的質詢對象;但顧立雄不具軍隊背景,是歷任34名國防部長中的第7位「文人部長」,因此顧立雄、梅家樹分別以文官、武官身分出席,被專家視為國防體系迎來變革的重要訊息。
此外,漢光40號還取消了本島的實彈射擊。梅家樹說明,無劇本演習的變動性較高,國防部為顧及軍民安全才做此決定,僅離島駐軍保留實彈射擊。顧立雄補充,漢光40號雖縮減「展示性」的實彈射擊、假想敵對抗,但國軍在漢光演習以外,還有多場例行操演會進行此兩項訓練,「年度實彈沒有少,反而增加。」
而在7月16日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,國防部發言人孫立方也向媒體再次解釋:「無劇本」一詞,實際上是「有劇本,不劇透」。孫立方形容,就像學生考試會有考試範圍,上了考場才知道真正題目,「我們不會告訴官兵,你下一個科目、下一個演練動作,幾點幾分?你要做什麼動作?」
以7月22日深夜的另一場「橋隧檢管」訓練為例,當晚憲兵也偕同警方、民防人員封鎖連接台北市和新北市的「華翠大橋」,隊列中更包含一年制義務役新兵。一名憲兵軍官為了向現場記者說明情況,特別開放眾人旁聽一段無線電通話,他說:「我們也不知道部隊會被下達什麼指令。」
據了解,無線電中傳出的指令為「錯假訊息處置」,情境則是大批民眾相信中國的宣傳戰,誤以為台北市中樞已遭解放軍控制,希望上橋逃離淪陷區。現場指揮官收到此模擬情境後,必須立刻控制亂象,向民眾澄清現況,並要求對方遠離大橋,返回避難所。
由於台北市三面環河,橋隧檢管已是漢光演習的長期必備科目,不過照過往演習形式,去年(2023)的「漢光39號」便未封橋,僅在鄰近河濱公園設哨,且媒體能拍攝到的畫面都是按劇本演出,官兵正式登場前已密集排練,假想敵終究會被成功殲滅。
而在無劇本的漢光40號現場,本次封橋便暴露了多項瑕疵:華翠大橋閘道前分為三道防線,第一道由民防人員管制交通,第二和第三道則是持槍戒護的警察、憲兵,該晚三批人馬卻站在同一直線上,若敵人強闖防線,警方極可能擋在憲兵的槍口前,意外導致友軍誤擊。
國家安全研究院政策分析員陳柏宏認為,「這是一個不能犯的錯誤,顯示我們的經驗還有待加強;但演習時找出問題,總比在戰場上發生來得好,」本次演習考驗現場指揮官、幕僚發現錯誤的能力,他們得在現場應對從來沒有想像過的情況,「讓大家去想怎麼處理,就是成功的開始,」接著是建立起檢討與實踐的能力,將經驗納入部隊日常訓練中。
對此,隸屬另一部隊的基層軍官林信杰(化名)向《》表示,今年演習正式開始前,各單位通常是自行構思「無劇本」可能出現的狀況,他十分肯定今年變革,「這樣才能動腦去思考一些戰術,不會像以前死板,士兵可能沒感覺,對軍官來說滿燒腦的。」
而在漢光40號不久前的6月9日,一名中國籍男子阮芳勇駕駛快艇闖入淡水港,雖然中國國台辦迅速澄清「此事純屬個人行為」,但事件仍引發台灣內部譁然,行政院長卓榮泰為此道歉,顧立雄也坦承,將調查是否為中方在測試台灣的「灰色地帶」防線。
漢光40號的首都圈第一場訓練,便是7月22日「淡水河口阻絕」,一名現場軍官不諱言,該事件令軍方繃緊神經。《全球防衛》雜誌採訪主任陳國銘觀察訓練後指出,今年的阻絕設施較去年完善,由一道防線增加為三道;陳國銘還推測,防線的任務是拖延解放軍船團速度,此時淡水河的東西兩岸,應有其他國軍部隊在進行非公開的交戰訓練。
綜觀國防部事前提供的時程表,7月22日至25日期間,包圍台北市的兩條河流──淡水河、基隆河沿岸皆有演習,從22日封鎖淡水河口起,接著23日防守松山機場、25日防守關渡平原,都圍繞著兩河展開。
過往漢光演習為方便媒體拍攝、部會首長視察,各場訓練多會安排在不同時段進行,但漢光40號原訂7月25日的「聯合國土防衛作戰」階段中,北台灣互相緊鄰的桃園機場、竹圍海灘、關渡平原三地會在同一時刻模擬敵方入侵,同時台中甲南海灘、台南喜樹海灘、台東知本海灘也有反登陸演習。
雖然上述計畫都因颱風取消,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仍指出,多點同時演習是考驗各地指揮所「去中心化」的能力,看他們能否在大規模攻擊的情境中各自做出反應,「其實漢光演習的訓練對象不只有基層,指揮系統也是其中一環。」
林穎佑舉例:「假設台中甲南海岸出現解放軍部隊,參謀們必須要判斷這是主力或佯攻?會不會國軍剛開始移防,關渡就遇到空降突襲?」
去中心化、無劇本測驗國軍指揮能力,但取消假想敵部隊後,現場官兵只能憑空想像前方有民眾、敵軍在場,對著空氣實施臨檢,甚至交戰。
除了軍事研究者外,朝野雙方同樣有立委在演習前質詢國防部取消假想敵的必要性,顧立雄於6月多次回應,過往漢光演習需要挪出一部分兵力扮演假想敵,導致接下此任務的官兵無法演練實地防衛,本次漢光40號則希望他們多熟悉所屬防區的地形、守備位置。
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認為,以前防守軍、攻擊軍(假想敵)互相對抗的核心概念是「受訓者互相為假想敵」,假想敵部隊在現場模擬進攻時,其實也可找出防守規劃的不足處,並同步演練我方該如何「反攻」被占領的重要據點。
揭仲建議,漢光是全台唯一聯合三軍,並以解放軍全面侵略為背景的演習,規模勝過各部隊的平日操演,明年漢光41號應挑選少數重點項目,讓防守、假想敵雙方一起在「無劇本」情況下對抗,才是真正的實戰化訓練。
而總統賴清德6月19日在就職滿月記者會上宣布,總統府將成立「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」,未來每季召開諮詢會議,替全民防衛擬定策略。上週除了漢光40號,全台也同步進行「萬安47號」、「民安10號」兩場演習──漢光演習為三軍聯合作戰,萬安演習主要演練防空避難,民安演習則是各式災害防救和動員。
今年的民安10號重點示範區被安排為新北市台北港,並於7月23日在港區內進行大型操演,當天共訓練4種情境、28項科目,參與者橫跨軍警消,以及內政部空勤總隊、海巡署、中華電信和各類民間業者,超過2,000人共同模擬天災與戰災下的搶救措施。據了解,這場演習的背景是台灣在7月同時遭受解放軍、颱風、土石流侵襲。
陳柏宏說明,軍方過去態度都是直接「接管」各單位,但各方若缺乏協作經驗,其實「你(軍方)無法掌握其他單位的能力,他們又有哪些裝備可用?」陳柏宏認為,漢光40號的創新成功為國軍發現缺失,目前得先解決眼前問題,未來再思考逐步恢復假想敵的可能性。
漢光40號改革眾多幕後規則後,成功讓軍演展現新面貌,正如去年揭仲曾對漢光39號分析,台灣本島地窄人稠,解放軍又持續發展空降能力,由海岸至都會區之間的城鎮防衛已難以避免。孫立方也在演習前表示,今年各部隊將不分日夜移防,頻繁出現街道上,大幅拉近民眾與國軍的距離。
揭仲強調,戰時國軍並非在營區交戰,而是要迅速移動到各部隊負責駐防的位置,「以前怕擾民、怕交通意外、半路拋錨不好看,只有幹部開車繞一圈檢查,坦白講效果有限。」揭仲認為,近年國軍較積極讓軍車亮相,尤以漢光40為例,大批裝甲車上路測試不易通行、容易阻塞或成為敵軍目標的地段,「早就該讓部隊實際走出門,檢驗作戰計畫跟現地結合後是否可行。」
在此背景下,漢光40號尚未結束前,便有一輛隸屬陸軍269旅的雲豹輪型甲車(CM-32)在桃園、淡水之間移動時和民車擦撞;駐紮台南的陸航603旅則利用麻豆海埔池王府的廟前廣場,在「熱加油(引擎不熄火)」的情況下為直升機做整備。《》團隊也在桃園龜山鄉拍攝到多輛戰車開上大馬路,進行移防訓練。
林穎佑強調,演習的目標本應是考驗參與者,其次才是宣傳,但過去的漢光演習為讓外界看見國軍,內容常流於形式,最後反倒脫離現實,既缺乏實戰性,也無法向民眾對話,「就是一批軍事迷同溫層整天去盯,這樣效果不大。」
台灣自2022年因應兩岸局勢發起國防改革,如今漢光40號創下無劇本、去心化、部隊頻繁上街等先例。林穎佑評論「的確更趨向實戰化了」,他認為本次演習堪稱國防改革後的第一顆試金石,尤其國防部不再苛責官兵失誤或服儀不整,都是組織文化的無形變化,「只要你(高層)願意去給他們(基層)一些機會,他們自然會做得好,民眾也才會真正看見國軍的努力。」
用行動支持
獨立的精神,是自由思想的條件。獨立的媒體,才能守護公共領域,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。
在艱困的媒體環境,《》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。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,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,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,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。
你的支持能幫助《》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,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,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。